毛泽东思想研究

  •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唐皇凤;刘琳凤;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领域最具代表性、原理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思想的形成,根源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自觉升华,充分吸收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主动回应了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深刻阐明了在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党的建设视为伟大工程彰显了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客观条件,回答了革命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延安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和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历史镜鉴。

    2025年04期 v.49;No.24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毛泽东与通道会议

    韩婉君;罗玉明;

    毛泽东是通道会议的倡导者、推动者、主导者。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团结张闻天、王稼祥,结成“中央队三人团”,共同批判和抵制博古、李德的错误,极力主张西进入黔;毛泽东的主张也得到周恩来和朱德的赞同,并在渡过湘江后逐步实施,从而为通道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到达通道后,毛泽东提议召开会议,与张闻天、王稼祥等合力促成了会议的召开;会议上毛泽东与博古、李德展开了激烈争论,毛泽东积极倡导并推动了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改变,对会议的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中央红军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转兵进入贵州,全面揭开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序幕。

    2025年04期 v.49;No.24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3篇)

  •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及文化抗战

    王继平;张滢;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成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各种团体,深入抗日前线,讴歌抗战英雄,鼓舞抗战士气;或参加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培育抗战人才,激发民族意识;或战斗在新闻、出版等文化战线,为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抗战,是华中抗日战场的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贡献了华中力量。

    2025年04期 v.49;No.249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面抗战时期小说中的南方精神及其统一战线书写

    蓝善康;

    全面抗战时期小说中的南方精神,是基于地域经验生成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立,包含着南渡文人在伟大的救亡叙事中的启蒙反思和他乡经验,蕴含着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坚守和现代性省思,包容着差异性的民族主体重建努力,体现为坚定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小说书写。战时南渡作家骆宾基、茅盾、巴金等以漂泊者身份将南方视为民族救亡的新空间,开掘出更广阔的民族精神视野和更坚实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了南方精神的形而上维度。战时南方本土作家司马文森、于逢等以“在地者”身份,植根生存家园发掘南方的伦理本质与民间抗战的坚韧力量,突破二元论书写南中国的抗战,将南方性融化为小说叙事的动能。

    2025年04期 v.49;No.249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百团大战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龚眭筱婧;李艳丰;

    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全民族抗战濒于严重危急关头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它创造了全民族抗战史上的多个“第一”和“之最”:它是1940年华北战场上唯一一次对日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作战持续时间最长、作战地域最广、战果最丰的战斗;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唯一一次在日军占领区内进行的大规模战斗;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战场上首次主动发起的对日军的进攻性会战。百团大战是国共两党两军在华北抗战战场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025年04期 v.49;No.249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公共管理研究

  • 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检验

    刘卫平;周文义;谢俊明;

    增强县域经济韧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以2016年至2020年国家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校准后的NPP-VIIRS类夜间灯光数据计算经济韧性,基于1999至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贫困县地区,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显著提高贫困县的经济韧性。(2)防止返贫帮扶政策通过提升当地的收入水平、改善县域的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创新水平来提升经济韧性。(3)相对于东部地区、县级市或自治县、电子商务示范县及创业活跃度高的县而言,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普通县、非电子商务示范县以及创业活跃度低的县,经济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因此,建议推动建立有竞争力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完善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水平,强化易返贫地区经济系统安全网,优化政策体系,加强防止返贫致贫政策制度保障。

    2025年04期 v.49;No.249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优势、实质与路向

    伍小乐;罗敏;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是要打造“衣帽间式的共同体”,旨在构建一种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的社会共治载体,其优势在于彰显人民主体性、激发人民主动性、增进人民获得感。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方案,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应对个体“脱域”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顺应价值主向性的内在要求。迈向社会治理“真正的共同体”要遵循凝聚多元主体间价值共识、激发主体价值创造动能、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原则,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释放人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25年04期 v.49;No.24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学研究

  • 严监管背景下地方债务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交替式“双渠道”研究

    汤凌霄;张婷希;

    防范地方债务扩张引起银行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银行视角并创新性引入地方债务构建银行最优收益函数模型,证明地方债务扩大会通过增加流动性约束、产生冒进放贷行为以及监管资本套利行为而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选取32家上市银行2008—2021年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地方债务扩大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检验发现,地方债务扩张会显著通过银行信贷、影子银行“双渠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前者通过银行流动性约束与冒进信贷行为机制,后者通过监管套利机制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地方商业银行、政府干预程度高以及地区隐性债务的银行而言,地方债务对其系统性风险影响更显著。最后,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影响渠道和机制以及异质性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9;No.249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全过程驱动效应——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

    仇怡;高聪;

    数字经济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点。基于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整体效率、绿色科技研发效率以及绿色成果转化效率,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升绿色创新整体效率、绿色科技研发效率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经济发展效果较好、科教资源丰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以及高科技研发-高成果转化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金融支持力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能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在绿色创新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2025年04期 v.49;No.24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区位导向型政策是否降低了城乡消费不平等?——基于国家级新区设立的准实验研究

    梁渊博;李辉文;

    国家级新区这一区位导向型政策能否降低城乡间消费不平等、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兼顾,是一个有待回答的经验问题。利用2010年以来在中国各地区陆续建立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区位导向型政策对降低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城乡消费不平等的程度,且这一结果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可得性;而国家级新区对农村公共服务可得性的影响未见统计上的显著性。

    2025年04期 v.49;No.249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红色旅游研究

  • 红色文化符号系统要素构成及传播机理——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方世敏;王琪;

    自红色旅游兴起以来,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红色文化符号传播现象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为进一步探究该现象,本研究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典型案例,基于网络游记文本信息来源,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红色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该系统与旅游者之间的传播机理。研究发现:红色文化符号系统组成要素分别有地理符号、场域符号、物象符号、行为符号、言语符号、演艺符号和记忆符号;在旅游活动中红色文化符号传播由符号解读和情感反馈两个环节构成,前者是在红色旅游目的地场景下旅游者对符号能指和所指的解读体会,后者是旅游者在具备旅游符号认知条件下的情感反馈,包括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结果;红色文化符号传播是一个从符号解读到激发情感反馈,进而让旅游者产生记忆储存和情感累积的过程。

    2025年04期 v.49;No.24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旅游产品体验的个体价值观影响研究——以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为例

    白凯;冯岳;

    基于阶梯式访谈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混合研究方法,聚焦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将“手段-目的链”引入红色旅游价值观影响的分析之中,构建了以红色旅游产品属性为自变量,以旅游体验结果为中介变量,以旅游者个体价值观为因变量的红色旅游产品体验价值观影响模型,验证了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符号属性对旅游者的内外部价值观均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表明,单纯由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属性引发的情感结果对价值观影响效果不显著;红色旅游产品的符号属性是决定红色旅游价值观教育影响成效的核心,其对旅游者价值观的影响效果显著优于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研究结论对红色旅游的价值观影响机制阐释及相关产品开发等均有科学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49;No.249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论美国OFAC对经济制裁违规的行政处罚

    左海聪;方晓庆;

    对违反美国经济制裁法律法规的行为主体实施行政处罚,是除将其列入制裁清单外,OFAC的又一处理方式。通过《报告、程序和处罚条例》等,美国对制裁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情形、裁量基准、追责时效作出规定,同时保留了执法机构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实践看,OFAC行政处罚事由以相对人逃避美国对伊朗和古巴制裁措施为主,近年来因违反对俄罗斯制裁被罚的案件激增;处罚对象越来越广泛地指向非美国主体,执法管辖所依据的连接点、因果关系条款被扩张适用;处罚普遍以和解形式结案。OFAC行政处罚规则与实践表明,我国规模企业被罚风险增大,市场主体面临的合规困境加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反制能力的实现。对此,应该用好反制法律工具箱,从扩大阻断规则适用情形、明确违规责任体系、确立行政裁量基准等方面完善相关立法,并提升反制执法效能。

    2025年04期 v.49;No.249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实际联系”不应成为民事协议管辖效力的判准

    李喜莲;吕帅;

    法院在国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效力与实际联系原则关系的判断上观点两立,这对双方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的合意构成了挑战。造成协议管辖效力与实际联系原则纠葛的要因是,协议管辖制度的目的不明,学理上对“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应否为协议管辖的有效要件未形成通说观点,而且立法上尚无判断协议管辖效力的明确标准和程序规则。在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已废除协议管辖之实际联系原则的基础上,国内民事诉讼应顺势而为,以当事人“合意”取代“实际联系”的强制性要求;完善协议管辖的审查程序,以发挥协议管辖弥补法定管辖不足之功能。

    2025年04期 v.49;No.249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专家参与备案审查的制度建构——以省级地方性法规为切入中心

    周航;

    引入专家参与备案审查对于提升审查机构的审查能力、实现对审查活动的监督、确保审查结论的实效以及实现审查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互动具有积极意义。从中央相关规定,尤其从省级有关备案审查的地方性法规和审查实践来看,专家参与备案审查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备案审查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接受委托进行审查、提供咨询论证等。目前,相关地方性法规多数未规定参与审查的专家的资质、在何种情形下应当有专家参与,也未明确专家参与的具体形态以及专家意见如何发挥作用。为有效发挥专家在备案审查中的作用,应当确定专家的选择标准和方式、明确专家参与审查的条件以及参与审查活动的组织形态;细化专家参与审查的程序,基于专家参与的不同形态合理界分专家意见发挥作用的形式,并完善专家参与审查活动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2025年04期 v.49;No.249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活动述论

    李永春;卢玥;

    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活动(“七一”纪念)是党的重要政治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从1938年中共首次举行建党纪念到2021年开展的中共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根据不同时期党面临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确定建党纪念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突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共建党纪念活动的开展不断成熟并形成定势,构建了建党纪念活动的基本风格模式,对形塑中共形象、建构政治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4期 v.49;No.24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蕴

    张淑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二个结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内在包含三大思想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唯物史观与传统理势观的深度融通,突破了传统道德决定论和循环史观的桎梏,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新型历史阐释范式,推动中国历史学进入到科学的范畴;二是“对西方求解放”,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优势互补,揭露了西方民主政治、私有制经济、人权思想的虚幻本质,打破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建构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人民观;三是对教条主义求解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辩证统一,冲破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桎梏,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个结合”从文化维度帮助人们从僵化的思想前提中解放出来,开拓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新境界。

    2025年04期 v.49;No.249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晋绥日报》“群众办报”的媒介实践

    许高勇;孙志杰;

    “群众办报”是党报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办报模式,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上的具体体现。《晋绥日报》作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办报过程中深入贯彻党的领导指示,通过建设通讯组织、培养工农通讯员、重视读者来信、改革报纸内容、组建识字班和读报组、建立激励制度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报纸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群众办报”的方针。

    2025年04期 v.49;No.249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济案”后李达“对日经济绝交”论说

    廖雅琴;

    1928年5月日本炮击济南,制造“济南惨案”,国人于悲愤之中拾起了惯用的“反日”运动与“对日经济绝交”武器。彼时,李达因应时势,撰写了《对日经济绝交之研究》一文,尝试分析对日经济绝交运动的效果、目标与理路。与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大力号召全方位抵制各类日货不同,也与一些保守主义者宣扬放弃对日经济绝交运动、“以维邦交,而定国是”不同,李达承认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也认识到对日经济绝交运动给中国经济及各个阶层带来的损失和困难,故主张通过严谨的经济形势分析,探索一条“积极抵制”的路径,即以对日经济绝交之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棉制品工业和各类杂货工业,振兴国货,以为永久之计划与策略。毋庸讳言,彼时李达提出的“积极的抵制”和时人倡导的“振兴国货运动”并不具备实施的现实环境;但有关“对日经济绝交”问题的检讨和反思不仅为理解抵制日货运动提供了一条理路,也为认知当下美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经济脱钩断链行动昭明了方向。

    2025年04期 v.49;No.249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中华文化叙事之道

    徐蓉;岑余璐;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情势下,全球文明交流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中国共产党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纽带、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路径,四个方面的倡议构成了层次分明、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叙事之道。中国共产党全球文明倡议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时代课题,必将为促进世界文明交互、繁荣世界文明成果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有力推动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2025年04期 v.49;No.249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理念升维、路径转向与格局前瞻

    翦丹;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在美好生活向往与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知与认同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的倡导者,始终坚持扎根本土经验,立足全球视野,探索从广泛倡导的政策信息传播转向深度嵌入的行动框架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传播路径转变,并期望通过共创、共情、共生传播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的新型发展生态、独特内生气质与宽广世界格局。

    2025年04期 v.49;No.249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晚年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发展及当代价值

    刘英杰;杜昀谦;

    由于部分西方学者总是以一种“断裂”的解释范式来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差异,对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往往持批判态度,更有甚者根据此种解释范式提出了“马恩对立论”。而事实上,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其对马克思的理论阐释,尤其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通过梳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旨趣、恩格斯与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能动作用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阐释,可以发现马恩二人并非所谓的对立关系,而是捍卫、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关系。深刻领会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的捍卫和发展,对于我们正确甄辨这种“对立”、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9;No.24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国别学研究

  • 美国区域研究的发展路径及其知识政治逻辑

    翟石磊;陈惠;

    美国区域研究承袭西欧,发轫于二战,在冷战时期充分发展,并随着冷战的结束而逐渐进入新的调整时期。整体来看,在自由放任理念和政府需求驱动下,美国区域研究先后经历以区域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形成霸权主义的驱动下的权力与知识的相互构建、话语竞争与知识霸权互为补充、全球化与知识政治互动的局面,共同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在全球层面扩展的知识政治逻辑。同时,新世纪以来,美国区域研究所面临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主体性之争、知识生产与资政服务关系之争、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关系之争等问题日益尖锐,在本质上是权力、资本和知识合谋的结果。

    2025年04期 v.49;No.249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与文化研究

  • 论托尼·本尼特文化习性思想的实践指向

    刘涛;

    托尼·本尼特作为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吸收融合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当代“法国理论”等思想资源,呼唤一种介入式的文化习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阐释“作为‘政治操纵者’的习性”,这已成为本尼特文化习性思想的关键内容。本尼特的文化习性思想侧重于基于身体实践的微观文化政治,为当代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路径。

    2025年04期 v.49;No.249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共识、共情与共享:Z世代红色文化认同的提升路径

    聂智;施婉仪;

    红色文化认同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Z世代拥有“数字土著”“文本盗猎者”“新时代后浪”的多重身份标签,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参与方面不断释放着活力与效能,蕴藏着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的潜力。然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渗透网络空间,亚文化圈层日益加深区隔,加之集体记忆本身具有代际递减的规律,红色文化在Z世代群体之间形成共识、破圈传播和凝聚情感的难度增大。因而,遵循“形成共识—促进共情—达成共享”的文化认同生成逻辑,可以从创新红色文化叙事体系、建构具象化传播和夯实红色资源共享成果这三个层面,提升Z世代对红色文化的自觉认同。

    2025年04期 v.49;No.249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研究

  • 数字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刘宽宁;高晓清;

    数字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之举。须从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探究数字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应充分认识当前数字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体认知困境、技术适配难题以及多元文化冲击等挑战。围绕数字技术与教育转型、教育实践、教育方向和教育效能的深度互动关系,从强化数字教育思维、完善数字化设施、规范数字教育内容和加强数字教育治理等方面着力,切实提升数字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2025年04期 v.49;No.249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编辑学研究

  • 论冷门绝学学术期刊的理念创新

    王晓芳;

    为保护和彰显传统人文学科领域中冷门绝学独特的资料性、学术性、传承性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冷门绝学学术期刊需要从办刊理念、服务理念、传播理念三个方面进行理念创新,需要进行差异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刊,做好面向社会、面向学科、面向大众的服务,完成多元化、精准化、互动化传播,凝练学术特色,适应新传播环境,打造学术品牌。

    2025年04期 v.49;No.249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