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研究

  • 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明凡;肖瑶;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刻实践与发展需要,从培养目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途径等方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问题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一代又一代革命事业的后备力量发挥了理论奠基与科学指导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能够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代相传提供思想武器与磅礴力量。

    2025年02期 v.49;No.24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毛泽东文明观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杨小军;张艳萍;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现代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明观。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扬弃,构成了毛泽东文明观的生成逻辑。毛泽东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确立了主体力量、勾勒了发展前景、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提供了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应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精神根基;总结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奠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力量支撑。

    2025年02期 v.49;No.247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公共管理研究

  • 在公共价值研究中“找回伦理”:不可知性、启发式和伦理要求

    杨开峰;郭一帆;刘杨;

    公共价值创造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框架和模型,以帮助公共管理者在复杂治理情境下实现公共价值。这些理论框架本质上是为应对公共价值创造的不可知性问题而设计的启发式方法,主要用于提供解决模糊问题的路径指引。然而,现有的公共价值启发式方法并非万能,它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仍然不足,难以有效解决潜在的价值冲突。为此,提出将伦理维度纳入公共价值启发式方法的四种途径:(1)结合公共价值启发式与伦理启发式,以拓展价值判断的维度;(2)识别公共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伦理议题,以应对可能的道德困境;(3)探讨公共管理者在价值创造决策中的伦理认知偏差,以提升决策合理性;(4)关注公共价值创造的制度伦理,以确保价值实现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上述路径的提出,为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公共价值创造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拓展了公共管理领域的伦理研究视角。

    2025年02期 v.49;No.247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乡镇青年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培塑路向——基于H省S县的扎根分析

    梁丽芝;刘静;

    乡镇青年公务员是乡村社会内部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之一,打造具有高度职业认同的乡镇青年公务员队伍是实现乡村善治和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基于对H省S县30名乡镇青年公务员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乡镇青年公务员职业认同受到由职业价值感、职业获得感、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性等四个核心范畴的复合性影响。职业价值感和职业获得感分属思想层面的认知性和感知性影响因素,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性分别为实践层面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影响因素。基于此,应当改进职业价值塑造机制、健全职业回报集成体系、完善职业能力培育模式、调适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断培塑和强化乡镇青年公务员的职业认同。

    2025年02期 v.49;No.247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济学研究

  •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化与驱动机制

    资树荣;庹朝霞;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结合文化产品贸易特性研究了2007—2021年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文化产品贸易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各国贸易联系更加密切,网络中的集聚程度较高,“小世界”特征较为显著;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在网络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已经成为核心国家。内生机制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网络演化的作用很显著,外生机制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但其影响随着内生机制的加入而削弱。相比较而言,内生机制对文化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化作用更重要。

    2025年02期 v.49;No.247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人商业健康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胡杨木;范阳东;

    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率低是我国居民就医负担尚未有效减轻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人商业健康保险购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增加了中老年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概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金融资产和增加互联网使用,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概率。由于医疗资源和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商业健康保险购买的效果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地区更为显著。因此,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协调性,有利于促进居民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

    2025年02期 v.49;No.247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创新期望落差对制造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雪;

    研究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并利用2007—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纵向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制造企业创新期望落差与数字技术创新之间的理论关联。结果表明:随着创新期望落差的扩大,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战略扭转当前创新绩效欠佳问题的动机增强,即创新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表明,高管数字知识增强了创新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冗余资源则削弱了上述关系。研究从创新绩效反馈的视角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动因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主题。

    2025年02期 v.49;No.24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

    黄秋生;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成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劳动范畴既是勾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纽结,也是打开马克思劳动哲学体系之门的一把钥匙。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自明言说,马克思对“劳动”范畴的内在规定,遵循了辩证否定的螺旋式发展历程。从原始劳动的本真探寻、实在劳动的全面阐释、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到对象化劳动的系统剖析、解放劳动的至上追求,马克思呈现了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溯源劳动初始状态的历史学论域;规范劳动本质特征的哲学论域;解蔽劳动异化样态的政治学论域;阐释劳动现实关系的经济学论域;揭示劳动未来复归的人类学论域。系统把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澄明,更是对唯物史观认识的深化。

    2025年02期 v.49;No.247 52-5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解放:理论基点与实践路径

    柯萌;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当代实践。理清新质生产力与劳动解放的辩证关系及理论契合点,探究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促进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能够为铸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正义理念,增强新时代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向。从理论契合点来看,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领模式能够为劳动解放塑造积极的主体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方针及其引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够为劳动解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能够为劳动解放提供战略指引。面对生产方式变革下出现的劳动权利困境,应注重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塑造创新型、复合型“新质人才”,加快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收入分配体系,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劳动解放。

    2025年02期 v.49;No.247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法学研究

  • 论我国民事判决再审事由确立的根据——兼论我国民事判决再审事由的完善

    邵明;周星星;

    改革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新阶段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直接目的是“依法纠错”,其“错”具体体现为“再审事由”。厘清民事判决再审事由确立的根据或者内在逻辑是成功改革再审程序的关键。民事判决再审事由确立的基本根据是现代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保障)原理。在现代民事诉讼正当程序的内容和体系中,民事判决再审事由确立的具体根据包括再审程序的目的;判决既判力与再审程序之间的关系原理;法定法官原则、法官中立原则、程序参与原则;事实真实性、实体合法性等。

    2025年02期 v.49;No.247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创新的偏失和匡正

    吴勇;梁洋;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也出现了主体定位不清、权力边界模糊以及利益衡量不足等偏失。对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应该注意理性限度,明确检察院积极创新、法院审慎创新的角色立场,恪守权力边界以及加强利益平衡原则的适用等,从而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

    2025年02期 v.49;No.247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标准的学理分歧与理论建构

    欧爱民;李宗翰;

    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是党的工作防错纠偏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合法性审查发挥着保障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一致的重要作用。对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的概念与制度构成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的标准问题,实质上是备案审查视域下党规与国法的效力位阶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理论界历来多有争议,进而导致了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标准的认知分歧。基于党规国法位阶关系的多样性,可以结合效力位阶与审查标准的内在关联性,建构起党内法规合法性审查的“复合标准”,即在上下位阶明确时运用“相抵触标准”;在同位阶或上下位阶关系不明确时运用“不一致标准”。

    2025年02期 v.49;No.247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正义的基本结构与实践逻辑探析

    王升平;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正义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念为基础,对政治正义进行不断探索、实践、证成、发展的结果。从类型学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正义结构可概括为“基源型”政治正义、交往型政治正义、分配型政治正义、发展型政治正义四种类型。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正义的运行,遵循“制度—文化”的互动共生逻辑、“全领域—全周期”式的政治正义保障与发展逻辑、“实践—效能”导向的政治正义调适与创新逻辑,其使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正义的证成、演进、实践转化过程呈现出鲜明特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正义将不断实现内容的扩展、结构的优化及评价体系的制度化等。

    2025年02期 v.49;No.247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人”精神风貌的演进、经验及启示

    栾淳钰;陈科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先锋队与生力军的角色。中国青年作为一代代“新人”的主体,既需要具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能力素质,也需要保持契合时代、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代又一代“新人”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敢于拼搏、辛勤劳动”“敢闯敢干、引领风尚”“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蕴含“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重视思想政治引领”“契合青年发展特征”“注重青年组织建设”等塑造经验。在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教育引导、契合青年需求以及强化组织功能,将新时代广大青年塑造为具有积极有为、开拓创新、持续奋斗、勇于担当等精神风貌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精神力量。

    2025年02期 v.49;No.247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复兴意蕴

    李佑新;吴湘梅;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具有深刻的民族复兴意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全球文明倡议突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2025年02期 v.49;No.24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习近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郑品芳;黄倩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和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顺应农村发展新变化,形成了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关于“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规模经营新模式,构建了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新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和“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三权分置”改革重要论述基于三大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底线思维”为遵循的实践逻辑,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逻辑;破解了四大难题:突破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化解了农民“两难”困境,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以及构建了农村发展新格局。对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等具有重大意义。

    2025年02期 v.49;No.24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自我革命”概念溯源及新时代话语建构

    李雅兴;姜沣城;

    “自我革命”作为中国一个标识性的政治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慎独自省的修身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其概念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定型。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自我革命话语进行了创新,以“四个自我”阐明其核心话语、以“初心使命”诠释其价值话语、以“长期执政”阐释其目标话语、以“依规治党”阐发其制度话语,建构起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

    2025年02期 v.49;No.247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价值意蕴、建构样式与推进策略

    王会民;林玲钰;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红色基因代际传承为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永葆百年大党青春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精神滋养。新时代,牢记党的优良传统,立足当今世人的生存样态,着眼国家发展的未来蓝图,建构以“内容”为核心的记忆式传承、以“责任”为核心的义务式传承、以“关系”为核心的交互式传承、以“行动”为核心的实践式传承样式。这四种样式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红色记忆→主体责任→和谐关系→当代践行→红色记忆再生产”的逻辑推进。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树立大历史观担负时代责任,弘扬精神谱系优化代际链条,依托技术创新赋能传承创新,成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有效实施策略。

    2025年02期 v.49;No.247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红色旅游

  • 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朱虹;袁佳;

    红色旅游作为实现我国脱贫攻坚、盘活农村经济和振兴乡村的有力抓手,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2010至2021年间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色旅游通过提升经济、人力和文化资本促进了乡村振兴,并且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中部地区不显著。在间接效应方面,中部地区展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东北地区则呈现负向溢出效应。

    2025年02期 v.49;No.247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红色旅游驱动乡村转型的演化过程及其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案例研究

    刘佳;张樱夕;安珂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选择山东省沂南县常山庄村为研究案例,探讨其红色旅游发展驱动乡村转型的过程及机制。常山庄村的转型经历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发展期、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期和内生驱动的发展期三个阶段,完成了空间、经济与社会的多重转型,并呈现出“由外及内”的政府主导型外源驱动与以乡村精英为关键行动者的“多主体协作型”内生驱动特征。非人类行动者价值挖掘、关键行动者能动性以及异质行动者的介入,分别构成了红色旅游驱动乡村转型的基础、动力和关键因素。

    2025年02期 v.49;No.247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赖大仁;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2025年02期 v.49;No.247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与文化研究

  •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承继与创新

    聂茂;刘雨;

    新时期的战争小说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也赋予和生成了新的主题内容与文学意趣,在保持对于革命战争“战壕式”书写的同时,也呈现了历史、情感与人性的复杂多元。在情节转化、人物型塑和主旨传达上,新时期战争小说既融汇了宋元通俗小说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优秀传统,也取消了“英雄传奇小说”潜在的“虚无主义倾向”,更注重人在战争中的品格表现与心灵淬炼,体现出对传统战争小说模式的创新以及对理性精神的吁求。

    2025年02期 v.49;No.247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现代诗歌现代性变迁的三个层面

    罗璠;李论;

    中国近现代(1840—1919)诗歌,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断发展,密切呼应“理性”“批判”“自由”和“变革”等现代性观念,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文学形态。中国近现代诗歌在启蒙现代性层面,出现了从“有我之诗”到“时代之诗”的递进式转变;在审美现代性层面,从“古体新词诗”跨越到现代“白话诗”“诗界革命”奠定了近代诗歌变革的基本要件;在政治现代性层面,诗歌主题实现了从“改良”向“革命”的根本性转变。中国近现代诗歌的现代性变迁为“五四”及后续诗歌的进一步转向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2025年02期 v.49;No.247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霍巴特笔下的长沙形象

    顾娟;何云波;

    霍巴特为西方读者建构了一个传统与现代连接带上的内陆城市长沙形象,它是一块亟待西方文明开化的土地。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是照亮长沙的“油灯”。小岛、外滩和田园景观,成为中西社会与文化交往接触的前沿,呈现出长沙传统和现代交汇的面貌。美国的扩张主义、“家长主义”,以及进步主义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意识的交织,催生了作者笔下独特又复杂的长沙形象。霍巴特对长沙形象的建构既折射了美国社会“既爱又恨”的中国观,也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认知。

    2025年02期 v.49;No.247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图像理论“生物图像转向”中的隐喻范式

    周桢翔;王洁群;

    “生物图像转向”是图像理论发展的新路径,它在当代生物学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展现“图像转向”的一种可能。这种隐喻学意义上的“生物图像转向”,以“光隐喻”范式揭示图像中的“含混”真理,以本体隐喻范式替换图像知解中的语言结构,以共生隐喻范式倡导图像的自然阐释,以肉身隐喻范式实现图像的具身感知。这些隐喻范式不仅彰显了“生物图像转向”的意义,也丰富了它的内涵。

    2025年02期 v.49;No.247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汤显祖与利玛窦“韶州会晤”的史实考证与文化意义探讨

    苏凤;

    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经由澳门深入内地,开启西学东渐的端绪,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成为我国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他们可谓引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缕曙光。经考证,汤显祖谪岭南时期,与利玛窦的会晤当属事实,但时间应于1593年春,地点应为韶州。此番会晤对汤显祖的创作多有影响,汤显祖对利玛窦的不信任态度,及其在创作中多次以“番鬼主义”看待外族的表现,说明他有较强的夷夏观与文化“本土主义”立场。而整个时代总体上的这种保守观念,可能正是导致晚明中国失去与西方深入交流机会的深层原因。

    2025年02期 v.49;No.247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历史研究

  • 《少年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态度演变

    李泽民;李永春;

    《少年中国》是少年中国学会的机关刊物,也是会员讨论主义的主要园地。会员自由研究与讨论各自信仰的主义,又共同从事社会主义的“预备”。学会编译学会丛书和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也注重马克思主义研究,还探讨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问题。按照研究主义到确定学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共产派会员提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共同主义,引发了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论。共产派坚定马克思主义,无政府派反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派进而提出以国家主义为学会主义,导致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争辩和对抗。从《少年中国》可见从会员个体到学会整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变化,也可窥见马克思主义在进步社团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2025年02期 v.49;No.247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罗亦农统战思想研究

    王云枫;宋银桂;

    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对统一战线问题进行论述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广泛联合、孤立少数;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其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联合与独立并重,统一与斗争并重,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是其基本的统战策略原则。

    2025年02期 v.49;No.247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